在全国热气腾腾,一片西部大开发的欢呼声中,我读到了由胡大浚同志主编,甘肃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陇右文化丛书》。丛书共十本,分别是《洪荒燧影》(甘肃彩陶的文化意蕴)、《旷古逸史》(陇右神话与古史传说)、《瀚海驼铃》(丝绸之路的人物往来与文化交流)、《凤鸣陇山》(甘肃民族文化)、《西塞雄风》(陇右长城文化)、《竹木春秋》(甘肃秦汉简牍)、《古冢丹青》(河西走廊魏晋墓葬画)、《梵宫艺苑》(甘肃石窟寺)、《劫尘遗珠》(敦煌遗书)、《说苑奇葩》(晋唐陇右小说)等十种。
早在二十年前,我就开始作我国大西部的调查,先后去新疆七次,去甘肃六次。也到过宁夏、青海等地。我坚信中华民族已经到了复兴的时候了,我更坚信中华民族的复兴必须全力开发祖国的大西部(包括西南和西北)。我曾说“现在正是到了全面开发大西部的关键时刻了!因此我们应该为开发大西部多做点学术工作,多做点调查工作”①。现在我一下读到这十种关于西部陇右文化的书,正是欢喜无量!
我十多年来多次去西部的印象,最深的一点是觉得西部是我国待开发的一个历史和文化的宝库,从地下蕴藏的资源来说,更是我国富强之无穷泉源!我从十五年前第一次到新疆(我到河西走廊和敦煌是七十年代,至今已二十年)到1998年8月第七次到新疆库尔勒、库车、阿克苏、喀什等地时,先后的变化已恍同隔世。1998年10月,我又第六次到甘肃,再经河西走廊、直到居延古海、黑水城遗址、肩水金关、酒泉、嘉峪关、安西、敦煌、武威、张掖直到祁连深处的马蹄寺、金塔寺,除了那些文化遗址未有大变外,所有的城市也是焕然一新了,敦煌则更是增加了不少现代化的建设,比起我二十年前第一次去敦煌,也已经不可同日而语了。
在西部大开发的浩大工程中,我觉得首先需要做深入的多方面的调查工作,而这套丛书恰恰是文化调查研究方面的最新成果。
丛书中的《瀚海驼铃》是介绍丝绸之路的人物往来与文化交流的,这本书写得既深入而又可读性强,它不仅仅是讲丝绸之“路”,更是讲丝绸之路上的历史人物和历史故事,历史事件,这样这条丝绸之路就显得五彩缤纷,人物杂沓、事件交叉,纷繁喧闹而不是枯燥地看地图认路线了,这样这条路既是历史气氛浓郁又是生动的富有立体感的了。大家知道敦煌是世界性的文化宝库,更是陇文化的明珠。敦煌学已经成为国际性的显学。《劫尘遗珠》对敦煌作了很好的概述,从藏经洞的发现,藏经洞的具体情况,藏经洞封闭的原因,一直到外国探险家的历次盗卖,都有较详细的叙述。特别是对藏经洞的遗书,作了详细的分类叙述,使读者读一书而明巨藏的概要,这对于有心要了解敦煌遗籍和作敦煌学的研究的人,无疑是一本切实有用的入门书。
《竹木春秋》则是专讲甘肃出土的秦汉简牍的,这本书介绍了河西地区秦汉简牍出土较多的历史原因,介绍了天水放马滩的秦简,敦煌的汉简,特别是1977年8月在玉门花海乡汉代烽燧遗址中掘得的木简91枚中,竟有一件汉武帝临终托孤遗诏的抄件,这大大地弥补了正史记载的不足,书中对居延汉简也作了详细的介绍。居延汉简有两次重要的发掘,第一次是1930年至1931年,在额济纳河的大湾、地湾、金关、破城子等烽燧遗址的发掘,共得11000多枚,已收录入《居延汉简甲乙编》。第二次重要的发掘是1972至1976年,在甲渠侯官遗址、甲渠第四燧和肩水金关遗址所得,共获简牍7000多枚。1998年农历中秋节,我到了居延,除考察了古居延海外,主要的就是到了甲渠侯官遗址和地湾遗址、黑水城遗址等地,对当年发掘的情况增加了不少感性的认识,而且至今居延地区的烽燧仍排列有序,很可能以后还能有所发现。这批居延汉简,确实是非常重要,无异是一部汉代的全面而丰富多彩的社会史,对研究汉代的历史和社会是至为重要的历史文献。这本书主要的还不仅仅是介绍汉简出土的情况,更重要的是揭示了它的重大的学术价值和我们可以通过这批汉简对汉代作全方位的多方面的认识。
《西塞雄风》是讲甘肃境内的古长城,长城是世界上仅有的几种古建筑之一,是从月球上可以见得到的伟大建筑,它更是中华民族千秋屹立的象征。而甘肃境内的古长城,不仅占全长城的比例很大,而且许多有名的烽燧城关有不少就在甘肃境内,我多次去甘肃,调查古长城就是任务之一。我到过雄踞于茫茫无际的戈壁滩上的汉玉门关,我走的是旱路,车子进入戈壁后,既无道路,也无标志,全凭司机的经验,我们在车中向外四面观望,根本无法辨认东西南北,只觉得天是圆盖,地是圆盘,茫茫如在大海之中,而沙丘的高低起伏,恰似海浪。我们终于到了小方盘城,人生难得到此,我真有点留恋忘返。玉门关(小方盘城)至今基本完整,我当时未测量,本书记载现存面积600多平方米,高6.7米。从小方盘西北约20公里即是河仓城,为当年屯积军需之处,仓城面积较大,但已残损特甚,仓城北面是一片澄湖,芦苇丛生。从小方盘城以北,就是一望无际,迤逦不断东西走向的汉长城,至今仍雄踞于戈壁荒漠之中。由于千年的风蚀,已经筋骨毕露,同时它也给你一种历史沧桑之感。我也多次到过阳关,并在其下的“古董滩”徘徊,我也到过唐玉门关,即玄奘当年出关过五烽的玉门关,其位置在今安西的双塔堡,现今已变为双塔堡水库,玉门关已深埋水底,唯其旁山头上尚有岑参题诗的苜蓿烽可资辨认。嘉峪关当然是多次去过的地方,是长城西部的雄关,还有肩水金关、大湾城和地湾城,我只到了大湾城,其他两处因迷路未能找到。甘肃境内的长城古关还有很多,这本书都有系统的介绍。全书共分“长城与长城文化说略”、“长城在甘肃境内分布概述”、“甘肃境内长城要隘要览”、“甘肃长城沿线重要古城遗址”、“说不尽的长城话题”、“历史上的河陇移民、屯田和茶马互市”、“长城的历史作用综述”等各章,在这各章的互相联结下,古长城的纵横各端,也就巨细不遗地包括了。可以说守此一书,对于甘肃境内的长城概貌,可以了如指掌。
《梵宫艺苑》是专门介绍甘肃的石窟寺的,石窟寺的诞生与佛教的东传有关,而佛教东传,又与张骞凿空以后丝绸之路逐渐开通有关。而且佛教从印度东来首先进入中国国境的地区是新疆的喀什一带,然后分路东传,甘肃紧邻新疆,自然佛教之盛会先于内地,甘肃现存的石窟寺约有60余处之多,其中最主要的当然是敦煌莫高窟、麦积山、炳灵寺,安西榆林窟、庆阳北石窟寺等。本书从丝绸之路的开拓与佛教的传入写起,次第写到佛教的兴盛与中国石窟寺的创建、陇原石窟寺的兴起与分布,然后重点介绍敦煌莫高窟、敦煌西千佛洞,肃北五个庙、安西榆林窟等等,然后介绍到陇中石窟炳灵寺,陇南石窟麦积山,陇东石窟庆阳北石窟寺等等。然后介绍了甘肃石窟艺术的特色和成就。中国的雕塑艺术,过去一直没有得到充分的估计和正确的评价,有一些人谈到雕塑,总以为西方雕塑高于一切。西方的雕塑固然有其杰出之处,但只要认真看看中国的雕塑,如莫高窟的雕塑,炳灵寺的雕塑,麦积山的雕塑,就可以看到我国的雕塑自有艺术上的极高成就。特别是我国的不少著名的雕塑,都远远早于西方。我想只要认真读一读本书的介绍再去实地仔细揣摩这些雕塑的造型的神韵,就会对我国的雕塑艺术作出正确的评价了。更何况我国的雕塑,除甘肃以外,还有云冈、龙门、巩县石窟寺等,特别是近年山东青州出土的一大批石刻佛像,其时代之早和艺术之精是足以震惊世界的。
《洪荒燧影》,是介绍甘肃的彩陶文化的。甘肃的彩陶文化,可以说是甘肃的一绝。说它是一绝,一是甘肃的彩陶特别丰富,数量之多,可能是非常突出的。二是彩绘之丰富多姿,也是别处很难比拟的。当然,别处的彩陶也有别处的特点,有自己的风格,但甘肃彩陶的丰富多姿确是不可忽视的。所以本书对它作了详尽的介绍。本书从“陶器的发生与陶器时代的出现”写起,次第写了“甘肃彩陶的华夏背景”、“甘肃彩陶的类型分布”、“甘肃彩陶与史前巫术宗教”、“甘肃彩陶文化中的时空意识”、“甘肃彩陶的哲学意蕴”、“陶器时代的结束及其影响”、“甘肃彩陶与华夏文明的起源”各章。可以说这八个专题的依次阐述,把彩陶文化所涉及的各个重要方面都已经包括了,其中尤以彩陶的原始宗教内含、时空意识、哲学意蕴、彩陶与华夏文明的起源各节,最是彩陶研究中的难点,而本书的阐述,给了人们不少宝贵的启示。我对彩陶的重视和探索,是着眼于中华文化的起源和中华文化的民族性格和民族风格,因为种种其他的原因,我并未能作深入的探究,我只是直觉的感到,我们民族文化的民族性格和民族风格,似乎从彩陶时代起就逐步形成了,陶器上的许多彩绘的笔触,与后来的中国画的早期的原始的笔触,似有共通之处。如陕西临潼姜寨出土的五鱼纹彩陶盆,甘肃甘谷西坪出土的鲵鱼纹彩陶瓶,浙江河姆渡出土的稻穗纹陶盆、猪纹陶器等等,其笔触与后来的中国画画法,似乎可以找到共通之处。特别是丰富的彩陶的种种器形和图案,有一些器形和图案,至今尚在沿用,而其某些制陶技术,与现今的制陶技术,也可以找到先后的承传线索,所以我感到研究彩陶文化,与研究中华文化的起源和它对后来文化的影响具有密切的关系。
《古冢丹青》是介绍嘉峪关魏晋墓及其壁画的,魏晋墓的壁画,确是河西走廊的一绝,也可以说是中国文化史和传统壁画史上的一绝,因为这样一份独一无二的艺术宝藏在任何其他地方都不可能找到的。就嘉峪关地区魏晋墓壁画的总体来说,无异是敦煌以外的另一座艺术宝库。魏晋墓的壁画艺术,从它的艺术渊源来说,它是直接继承汉画像砖画像石和汉墓壁画而来的,从酒泉丁家闸五号墓的巨幅壁画来看,可以直接看到这种继承关系;从远处来说,本书著者指出它“主要是马家窑文化马厂类型和辛店文化类型的彩陶”。魏晋墓壁画的内容,更是一幅丰富多彩的魏晋时期社会生活的全面写照,本书著者说:“在此之前还从来没有一种艺术形式像魏晋墓葬画一样,如此全面地表现出当时社会文化经济发展的各个层面。画面中所表现的农耕、畜牧、蚕桑、狩猎、军事、屯垦、邮驿、坞堡、车舆等内容,成为研究魏晋时期河西地区社会生产、经济的重要形象资料,且许多画面弥补了史书记载的疏略与空白具有重要的文化史价值。特别是其中表现农作的犁地、耙地、播种、耱地、收割、打场、扬场、扬圃等的画面,不仅是中国绘画表现内容题材上的创新,同时也是当时河西地区人们农业生产活动的真实记录。砖画中表现宴饮、杂伎与乐舞的画面,真实地记录了当时人们的艺术生活,成为研究中国艺术史的形象资料,特别是其中绘制的各种乐器,成为研究中国音乐艺术史的珍贵图录。更为难能可贵的是,大量表现屠宰、炊庖、进食、宴饮、酿造、出游、服饰、居所等的画面,形象逼真传神,临场气氛浓郁,成为了当时生活在这一地区的汉族与少数民族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情形的记录,为我们研究当时河西地区的物质文化生活与精神生活提供了真实可信的形象资料。”②著者的这一概括是符合壁画的实际情况的。
著者还指出,魏晋墓壁画,弥补了中国缋绘史上缺少魏晋时期实物的空白。按我国缋画史上所传顾恺之的《洛神赋图》与《女史箴图》都是后世的摹本,所以著者的这一论断,也是符合事实的。
在本书中著者还有许多详细的叙述,本文为篇幅所限,不可能一一概述。
这套丛书,还有《凤鸣陇山》(甘肃民族文化)、《旷古逸史》(陇右神话与古史传说)、《说苑奇葩》(晋唐陇右小说),也是关于陇文化的重要著述,实在限于篇幅,无法再作介绍了。
当着西部大开发的热潮一浪高过一浪的大好时机,甘肃教育出版社能一下推出这十部好书,实在是令人高兴的事。我只是匆匆翻阅了一部分,来不及细读,写了这些并不成熟的意见,权当为这部应时而出的好书作一欢呼,错误和不当之处,敬请主编、著者和读者指正。
注①:见拙著《瀚海劫尘·自序》,文化艺术出版社1995年1月版。
注②:见该书206页。